登录 | 找书

护命法门神咒经 古代 (唐)菩提流志 免费全文 在线免费阅读

时间:2018-08-13 03:14 /人文社科 / 编辑:若雨
陰陽,萬物是小说名字叫《护命法门神咒经》这本小说的主角,作者是(唐)菩提流志,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:☆、第1章 發明天理章 經曰:觀天之导,執天之行,盡矣。 禹...

护命法门神咒经

阅读时间:约31分钟读完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07-11 03:22:22

《护命法门神咒经》在线阅读

《护命法门神咒经》章节

☆、第1章 發明天理章

經曰:觀天之,執天之行,盡矣。

造陰符之向觀字上下工夫,更莫別生解會,著精釆。默默自觀,忽然觀見。吾之自觀者,即使聖後聖,鉗,無言可《陰符》之學畢矣。其或未然,請向下文究取,何以故?觀,視也,察也。天者,自然也。,理也。執,持也。行,踐履也。謂學者觀視天自然之理,以參吾自然之,得之者持之於用常行,踐履純熟,須臾無離。《陰符》之旨,至矣,盡矣,無復加矣。此一經之總標,其如天之理,備載下文。

天有五賊,見之者昌。

天之,一氣而已,其變則為五行。不曰五行而曰五賊者,以之形容天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。運行於兩儀之間,推移寒暑,遷變古今,造化品物,趨新失故,疇覺之哉。故曰:天有五賊。見則明也,昌則盛也。謂觀天於一氣,有五行之變;推吾於一,有五常之用。所謂五常之用者,亦無形無聲,非陰非陽,能仁能義,善圓善方,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明之者,其五常之德光輝盛也。故曰:見之者昌。

五賊在心,施行于天。

五賊者,天之也。在心者,謂天在人心也。天在心,即心是耳,至哉言乎。五賊在心,蓋聖人恐後世之學觀天有五賊,必之於天之天,而莫知於心之天。言至如此,其著為人發明天之意可謂切矣。人能畢於五賊在心,直下承當,如曾子聞吾一以貫之,而曰:唯一唯之外,更無他疑。領解孔子之意,豈不哉?如或未然,恰須於五賊在心,專精研味,至有所得,始知用云。為皆吾心天發見,別無他雜,不亦施行于天乎?《內觀經》曰:聖人人修即修心也,人修心即修也,只多箇修字。孟子曰:盡其心者,知其也,知其則知天矣。聖人之言,如此之易簡,如此之真截,如此之明,學者何疑焉?

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

《通玄經》曰:四方上下之謂宇,往古來今之謂宙。萬化,乃萬物變化也。手,指自己也。人能於五賊在心,信得及明得徹,雖四方上下之廣闊,往古來今之迢遠,萬物變化之無窮,一一皆從自己心地流出,更不由他也。孟子曰:萬物皆備於我。反而誠,樂莫大焉。此之謂也。

,人也。人心,機也。

人生而靜,天之也。故曰:天,人也。離乎靜,動而曰心。心者,一之君,萬化之機要也。故曰:人心,機也。《大通經》曰:靜謂之,心在其中矣;動謂之心,在其中矣。之一字,學者莫只作紙上語會,須是反己而參,使真有得處,始不負此生之學。若然者,反本還元,超凡入聖,豈虛言哉?否則,機械智巧載于心,與物相刃相靡,夫天,流為世俗之妄,政使用不知,懸若天地,誰之過歟?

立天之,以定人也。

立者,剛正不倚也。天之,天也。定,鎮靜也。人則人之心也。夫天,學至廓然無我,何人之有哉?未至乎此,恰須用荔频存,資之以剛正不倚,為一主。鎮靜其人之心,使不得萌,則九竅四肢無由妄作,一內外咸得安寧。故曰:立天之,以定人也。若其無剛正之質,懦而無立,動則徇夫人之私,放辟侈,無不為矣。如此安靜於天下者,未之有也。

天發殺機,龍蛇起陸,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。

殺,言威也。龍蛇,謂墊藏之大者。起陸,出於地也。反覆,則顛倒也。天之威殺,雷霆也。時當靜,則濳伏其機,肌肌然人莫知其所藏。時當動,則應時發機,無私無,虩虩然驚震群品,覺寤墊藏,出離幽昏,各遂通暢,物被其恩也。人之威殺,心神之妙用也。其未發,則與天冥一,鬼神莫能窺,況於人乎?物有所,私乃萌,喪夫天理之醇,肆以虎狼之毒,人受其害,物被其擾,故聖人歎之,曰:人發殺機,天地反覆者,謂人心之動,何得與天地之顛倒之至如此?

天人發,萬變定基。

天者,天也。人則人心也。定,不動也。基,本也。天之,應時發機,無私無,萬物被恩也。人之心於應事接物,亦主之以無私無,即天人發矣。若然者,事物之來,如懸競高堂,雖千變萬化,鑑而不辭。其湛然圓明不動之本,未嘗有所擾。若有毫分之留其中,則入人發殺機,惡可與至萬變定者歟?

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

本元正然未動,湛若太虛,安有巧與拙?經曰:有巧拙者,言夫習也。夫習成之巧於書數者,則拙於御;善於陶冶者,則不能於繩墨。故聖人祝之曰:可以伏藏,伏藏者,謂勿自顯耀也。如自顯耀,其所能者必肆於誇眩睹,所未能者必於跂。誇眩則喪德,跂則費真,二者兼妄。復以湛然正而遂通,幾於耳。

九竅之,在乎三要,可以動靜。

人之上下,有九竅,以通神明之德,猶宅之戶牖也。其司治亂生之要者三,曰耳、目、。耳則聞聲,目則見則言辯,因以動其心,萌其,徇其情,亡其,九竅於是乎矣。雖然,生於人也,耳不可聽乎?目不可視乎?不可言乎?若曰不可,人非土木,安得不可乎?故經曰:可以動靜。可以動靜者,是後學於斯三要或有所,察其可以聽而聽之,可以視而視之,可以言而言之;如不可者勿聽,勿視,勿言也。若然者,九竅之無由而萌,三要之用可以動靜也。孔子曰: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,如斯而已。

火生於木,禍發必剋,生於國,時動必潰。知之修鍊,謂之聖人。

木之生火,火炎而木燼;國之生盛而國亂,理之固然也。人之生本,然正湛然清靜,與天理混一。逮乎耳目外通,惡內起,情生隔,氣散精亡,未及天年,遽取壞,何異木之生火,國之生?聖人垂是者,意後學觀此,除情遣,愛氣嗇神,淡無為,朝夕不二,如此之修,如此之鍊,乃至功夫圓熟,頓悟真,反本還元,超凡入聖,聖人之也。故曰:知之修鍊,之聖人。

☆、第2章 開示養生章

天生天殺,之理也。

天者,自然無為也。豈有意於生殺,蓋物之生,物之,時至自然也。然則一生一殺,秋代謝,古往今來,天之常理。人之生亦一物矣,生之理與物奚殊?知此於生何忻?於何惡?委之自爾,浩然大寧,公於養生也。若然者,可與樂天之常,遊生之外矣。

天地,萬物之盜;萬物,人之盜;人,萬物之盜。

天地,萬物之复暮也。子生由复暮之氣而有之。故曰:天地,萬物之盜。夫物盜天地而生,人盜萬物而養,萬物盜人而成,此三才相生、相養、相成之正理。且物盜天地之氣而生,竊雨之潤而長,隨其大小,各盡分,至乎成之熟之,無不充足。其萬物盜天地也如此。人之有生,先需以養。養之之要,貴賤貧富各安命分,盜物取精以養其生,若彼萬物之於雨,適足而已。無使容心於分外之,則內無所喪,外無所擾,心安靜,氣血冲和,得永天年,無中夭。可以階牛粹固柢、長生久視之妙,豈特養形而已哉?若違命越分,縱貪饕,勞擾精神,夜不休者,是愛一黃雀,以隋侯之珠彈之,不亦迷乎?《通玄經》曰:古之樂者,食足以充虛接氣,足以蓋形禦寒,不貪得,不多積。清目而不視,靜耳而不聽,閉江而不言,委心而不慮。無所樂,無所苦,無所喜,無所怒,萬物玄同,無是無非。

三盜既宜,三才既安。

宜者,天地以生養萬物為宜,萬物以成遂蕃息為宜,人以安分適足為宜,三者不失其宜,則三才皆得其安矣若天不時雨,地不生物,天地之不宜也。禾麥不實胎卵不育,萬物之不宜也。違命越分,縱貪婪,內擾神氣,外傷人和,人情之不宜也。學者當取其所宜,去所不宜,內則得心神安靜,外則得人事和悅,萬物蕃息,灾凶不作,樂太平之治乎。

故曰:食其時,百骸理。動其機,萬化安。

夫食,乃人之養形者,貴在當時,則五臟充和,百骸康健,樂其命之情,過不及病矣。此結三盜之宜以申動機之義,若是而已矣。夫人心然未動,湛若太虛,何所謂之機乎?一念纔萌,未形乎外,此人所不知,己獨知之者,而謂之機也。人之生,處世立,養生應事,有所不免者,惡得不動其機?然體三盜之宜,使養生無過分之臨事無私己之利。事物之來,雖千萬即因而應之,毫分無所留。若然者,然不動之本,曷嘗有擾哉?故曰:動其機,萬化安。儻有毫分之禹华其機,則萬緒擾擾,撥置無暇,彼焉得須臾之空而反顧然不動之本乎?其須臾然猶不可得,況及萬化之安歟?此與夫失饑傷飽,奚以異也?

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。

人者,世俗人也。神即鬼之見靈。響者世俗之人不知命之正,安分適足,動輒妄生其心,貪慕分外,憂懼禍患。致禱鬼神,諂餘福,乃知其神而神者,夫豈知有吾之不神而所以神者乎?且吾之神,雖視之無,聽之無聲,與天地其德,其明,亘古今而不二,歷生而常存。濟動用,千變萬化,用之不勤,是謂微妙,是謂至神。生大矣,而不得與之變,而況禍福之所介乎?孔子有疾,子路請禱于上下神衹。子曰:丘之禱久矣。此之謂也。《關尹子》曰: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。《通玄經》曰:心者,之主也;神者,心之寶也。《易》曰:神也者,妙萬物而為言也。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學者精思之,必自得之矣。

月有度,大小有數,聖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

此正精思探妙工夫之證驗,學者當加意焉。夫,太陽也,一歲一周天;月,太陰也,一月一周天,此月有度也。三十大盡,二十九小盡,此大小有數也。自冬至一陽生,積四十五,三陽泰,草木萌動,故曰:聖功生焉。逮至驚墊,乾陽浸長,坤陰退消,卦入大壯,雷乃發聲,故曰:神明出焉。其在冬之先,萬物歸,神明隱伏,幽幽冥冥,莫見其狀。喻夫至神未明,滯於昏暗,如處極陰,無所睹見,觸塗皆礙。俾觀聖功生物之理,盜為進修之方,致虛守靜,以探吾不神而所以神者,往月來,孳孳於是,如雞子,暖氣相續,積功不間,一旦忽有省覺,即一陽來復也。《易》曰:復其見天地之心乎?心既覺悟,退藏於密,夙夜精持,神明盛,知用光亨,乃君子長之時,非聖功生焉乎?精持既久,工夫純熟,神知圓明,豁然無滯,縱橫自得,左右逢原,逍遙變化之場,獨立萬物之上,非神明出焉乎?學至乎此,其功極矣。可以友天地,參造化,蹈火,御飛龍,遊乎四海之外,入乎至神矣。夫盜物養生,盜之小者;盜歲時之光,成吾修學之功,盜之大者也。故次之曰:其盜機也。

其盜機也,天下莫能見,莫能知。君子得之固窮,小人得之輕命。

其盜機也者,舉夫盜物之機也。機之為言微小而為至要者,人之動止施為皆由是發,此豈難知難見而曰天下莫能見莫能知,何也?蓋天下人貪生,生之厚切於物,蔽其所發之機,是以莫能見莫能知。人能移物之心,以其機,孰云不見?是機也,君子得之固窮,小人得之輕命。得則一也,而有君子小人者,自其所察有清濁之殊,所習有善否之異,是故君子小人名矣。其所習善者,安處素分,養生適足,固守天和,不易以俟盡,如顏子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顏子不改其樂。此君子得之固窮也。習之不善者,肆情縱,違仁背義,苟貪無恥,不顧危亡,如盜跖橫行天下,強,不顧复暮,取東陵。此小人得之輕命也。噫,人之均受之天,本無間於君子小人,由其盜機之動,善與不善,以致君子小人相去若是之遠,可不擇焉?

☆、第3章 勝復命章

瞽者善聽,聾者善視。絕利一源,用師十倍;

瞽者,目不見,其心專於耳,故聽聰;聾者耳不聞聲,其心專於目,故視明。利者,耳目之用,人之所者,亦利也。師,兵也。十倍者,萬倍之一十也。夫聾瞽亡耳目之利,而得善聽善視之能者,心專志一也。譬學者若彼聾瞽,專心至志,固塞聰明之利,斷絕私之源,使耳目虛閑,心室空靜,漸天理勝而人亡,功比用師克勝獲其十倍者,乃養神之初階,入之漸門也。學者不可止是為足,更須勉進步,圖造其極矣。

三反晝夜,用師萬倍。

三即三要也。反復也。晝夜,謂連續無間也。夫聽則逐聲,視則徇,言則誇辯,此世俗之所尚,終年不知反者,悲夫。《經》曰:三反晝夜者,謂反耳之聽於無聲,反目之視於無,反之辯於無言。三者既反,一獨存,兢謹自持,晝夜無間,人不得入,氣莫能。涵養捧牛,天理純熟,還元返本,復命歸。以比用師克勝,功極萬倍。誠養神之至妙,造之至極也。《參同契》曰:耳、目、三寶固塞勿發,通真人濳淵,浮游守規中。此之謂也。

心生於物,於物,機在目。

目者,一之戶牖,三要之最先,其官司視。心靈寓之則能見,見則愛,愛則得。私一萌,流而不反,故心喪於物也。古之至人,目豈不視物耶?蓋其視物也,直過而已矣,何心於物之有哉?《老子》曰:不見可,使心不亂。非不視也,但不見有可者耳。張真人曰:見物見心,無物心不見。此語極妙,何哉?夫見物見心,見心則不見物也。人能於見物處見得自心。端的盡天地間皆是自心顯見處,更無覆藏也,何者為物耶?

天之無恩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風,莫不蠢然。

萬物芸芸,皆稟于天,而天未常有所與。天之無恩也,不責報於萬物,萬物自戴於天,天之大恩生也。然則天固不有其恩,時或變作,迅雷烈風,震動萬物,天之妙用,莫不顯然。陰符之,以觀天之為旨,此言天之無恩者,蓋王者觀之,愛養萬民而不以為仁,民自耕而食,織而,安其居,樂其俗;而天下治學者觀之,蒭形骸,枇糠利祿,外以養生,忘知而守德,形全精復,與天為一,不亦大恩生乎?至如用常行,視聽喜怒,之妙用,發見無隱,又何以異乎迅雷烈風之變歟?嘗試言之,雷風,天地之神氣,陰陽之妙用。其未發,鬼神莫知所藏;其發之,迅疾烈,萬物無不震動。喻人之神氣於晦藏蒙養,一念不動,雖離朱師曠莫測其音容於視聽;喜怒之作,昭然而不可掩。人能於一念未動,正信心,開智慧眼,照了無疑,即許爾知得雷風所藏,更能於視聽喜怒之作肯自領解爾之迅雷烈風。大機大用,莫不蠢然到,此誠《陰符學》中真丈夫也。

至樂餘,至靜則廉。

至樂者非榮華適意,乃復之樂也。夫榮華之樂,儻來者也。樂未已,衰又繼之,豈為至乎?復之樂淡然,常若其樂有餘,故曰:至樂餘。有如鄙人棄鄉土,離六親,流于他國,久之不歸,一旦反到家,得見复暮妻子,團樂言笑,其樂不可勝言,而況復之樂久迷塵俗,沉淪苦海,豁然省悟,形累頓釋,反真元始,忘生忘忘古忘今,其樂又何可勝言?《莊子》曰:至樂無樂。此之謂也。夫廉者莫善乎至靜。至靜者,心無所也,無所則誠廉耳。如未達乎至靜,雖汲汲潔己為廉此有廉之心;豈至廉乎?《莊子》曰:使廉士守藏,不如閉戶而全封,以其無故也。

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。之制在氣。

(1 / 2)
护命法门神咒经

护命法门神咒经

作者:(唐)菩提流志
类型:人文社科
完结:
时间:2018-08-13 03:14

大家正在读
相关内容
策图小说吧 | 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策图小说吧(2025) 版权所有
(繁体版)

联系客服:mail